投资10亿美元,中国赴印度建厂遭拒,为何却说是给中巴送上大礼?

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头部企业比亚迪,想投资10亿美元,在印度合资建厂,怎料却遭到印度“无情”拒绝,但到头来,反倒是给中国和巴基斯坦送上了大礼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比亚迪未能在印度建厂究竟是福还是祸?印度拒绝比亚迪10亿美元大单去年7月,据外媒报道称,中国比亚迪将投资10亿美元在印度建厂,据透露,比亚迪将与印度当地企业合作,在印度境内兴建大型电动汽车和电池生产基地,长期计划是在印度生产全系列车型,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把这一印度工厂的汽车年产量提升至10万辆。比亚迪是我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,拥有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全产业链,其零部件自产率高达75%以上,2022年比亚迪已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公司,2023年,全球销量高达302.44万辆,继续超越特斯拉稳坐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。多年来,比亚迪在美国、加拿大、巴西、匈牙利等国家都有工厂,印度也不例外。据了解,比亚迪2007年便在印度开设了分公司,并在印度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金奈建有汽车工厂,而比亚迪的入驻,给印度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,并加速了印度向可持续新能源转型的步伐。据悉,2023年,印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创下81870辆的记录,同比增长114%,不过也只占当年印度汽车销售总量的2%,渗透率非常低。而对比我国,202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35.7%,预计2033年将提升至60%,而全球的新能源汽车渗透量也达到了15.7%,明显,电动汽车正在成为主流,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颠覆传统汽车领域的新赛道。在此背景下,谁率先抢占市场,谁就能占尽红利。但实际上,比亚迪自2007年进入印度以来,在当地的累计投资只有1.5亿美元,且印度现有的比亚迪工厂也只是一条小型的组装线,明显对于比亚迪来说,十几年前的那次合作也只是一次试水。而经过实验证明,印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空白,也是我国海外投资的一次重大机遇。据相关专家预测,2030年,印度的电动乘用车渗透率,极有可能达到25%到30%。而比亚迪的目标则是到2030年,在印度的电动车市场占比达到40%。如今,比亚迪携10亿美元计划在印度建第二座工厂,说明印度市场还是有开发的必要的,对于印度来说,这也将是一次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重大契机,按理说,印度没有理由拒绝,但令人震惊的是,这一合资建厂的计划,还就真没有通过印度相关部门的批准。相关知情人士透露,印度拒绝的理由是,对“投资安全”方面产生担忧,尤其是自2020年边境冲突以来,加大了印度的不安全感。“中企投资存在风险”一说最早是美国提出的,但这并没能阻止比亚迪以及中国其他汽车在美国的投资和销售,欧洲也不曾将中国车企拒之门外,但换做印度,反倒是真把拒绝比亚迪建厂付诸了行动。不过,对于我国来说,这反倒不算是什么坏事。中国进军巴基斯坦电动汽车市场据报道称,比亚迪在日前宣布,计划在巴基斯坦开设一家汽车厂,预计将在2026年上半年竣工,而工厂选址则位于卡拉奇。卡拉奇位于巴基斯坦南侧沿海地区,地处印度河三角洲西缘,以及莱里河和玛利尔河之间的平原上,城市总面积3527平方公里,人口超2000万。从位置上来看,卡拉奇南侧毗邻阿拉伯海,西侧大约460公里处,便是瓜达尔港,距离霍尔木兹海峡约600公里,同样扼守着波斯湾进出阿拉伯海的咽喉要道,具备成为东亚与中东地区贸易中转站的巨大优势。与此同时,卡拉奇西南还可直通曼德海峡进入红海航线,将货物直接运往欧洲,这一地理优势,也使其成为联结亚欧非三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,以及国际航空站和海运中心。1959年之前,这里曾是巴基斯坦首都,首都迁至内陆的伊斯兰堡后,卡拉奇虽然失去了一定政治职能,但经济地位依旧不容忽视,卡拉奇拥有全国最大的海港和军港,时至今日,仍是巴基斯坦第一大市,以及全国的经济、工商业、金融、贸易中心,有着“经济首都”之称。比亚迪在卡拉奇建厂,将帮助巴基斯坦在不断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。这也就意味着,巴基斯坦准备正式进军电动汽车市场,据知情人士透露,比亚迪接下来将在卡拉奇、拉合尔以及伊斯兰堡设立展厅,并于今年第四季度正式开始销售。也就是说在印度拒绝比亚迪10亿美元的投资建厂后,巴基斯坦接下了这一大单,或许很多人会对巴基斯坦是否能够造新能源汽车提出疑问。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,巴基斯坦虽然经济比较落后,行业规模不大,涉及门类也不够齐全,但巴基斯坦依然具备一定工业基础,尤其是制造业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,且巴基斯坦机械制造质量上乘,值得信赖,毕竟巴基斯坦也具备自主研发武器装备的能力,近年来,在弹道导弹,核武器等领域也取得了不小成就。另外在劳动力成本、人口红利、地理位置等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。且相较于印度,中巴关系更加稳固,在长期投资合作上自然也要更稳定。而事实证明,比亚迪的投资建厂,从印度转向巴基斯坦还是非常明智的。此前,在印度给出丰厚条件的情况下,富士康等多家国际巨头企业都纷纷选择投资印度市场,为此富士康甚至有意淡出中国市场,但日前却传出富士康退出印度重回中国郑州的消息。当然不只是富士康,据公开资料显示,在过去7年里,包括美国福特、花旗银行等2783家跨国公司,都纷纷选择关闭在印度的业务,这也导致印度近年来被贴上了投资环境恶劣,行政效率低下等标签。更关键的问题在于,印度虽然人口基数庞大,但有效劳动力却非常有限,且工厂企业在招工培训上,还存在更新频率过高,无法保障员工工作熟练度等问题,这就导致富士康等外企在印度的投资一点不少,但生产的产品零部件质量却很难达标,这也是富士康为何选择“逃离”印度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如今,在富士康等电子领域企业撤出的同时,印度又拒绝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进入,这也就意味着,印度同时失去了目前发展前景最可观、最能为本国创汇的两大领域的开拓机会。眼看周围的巴基斯坦等国家已经先自己一步迈入新发展领域,印度再想喊话中国加大投资,最终只能在南亚东南亚等各国与中国一步步深入合作中沦为备选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社会
格力宣布造出芯片,董明珠勇于担当风险,企业家精神被极限演绎
下一篇:每颗售价11万!英伟达今年向我国交付100万颗,AI芯片被割韭菜?